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海子
正确
1.(单选题)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的是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
A.《恋爱的犀牛》
B.《茶馆》
C.《天下第一楼》
D.《车站》
正确
2.(单选题)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
A.郭小川
B.贺敬之
C.蔡其矫
D.流沙河
正确
3.(单选题)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作者是()。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正确
4.(单选题)《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A.竹西
B.司猗纹
C.苏眉
D.庄老太爷
正确
5.(单选题)“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正确
6.(单选题)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正确
7.(单选题)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有()等。
A.《内心之死》
B.《虚伪的作品》
C.《死亡叙述》
D.《许三观卖血记》
正确
8.(单选题)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
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正确
9.(单选题)《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正确
10.(多选题)莫言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酒国》、《四十一炮》和()等。
A.《透明的红萝卜》
B.《丰乳肥臀》
C.《檀香刑》
D.《生死疲劳》
正确
11.(多选题)汪曾祺追忆少年时代的高邮水乡故事的小说主要有()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
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正确
12.(多选题)《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
A.白嘉轩
B.鹿三
C.鹿子霖
D.郭举人
正确
13.(多选题)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等。
A.《现实一种》
B.《拉萨河的女神》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正确
14.(多选题)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著名的“朦胧诗”主要有()等。
A.《回答》
B.《履历》
C.《古寺》
D.《波动》
正确
15.(多选题)阎连科以现代主义色彩书写平中见奇、实中有虚的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主要有()等。
A.《年月日》
B.《日光流年》
C.《刺猬歌》
D.《坚硬似水》
正确
16.(多选题)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红旗谱》
D.《山乡巨变》
正确
17.(多选题)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等。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余华
正确
18.(多选题)“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等。
A.《三里湾》
B.《林海雪原》
C.《红旗谱》
D.《红岩》
正确
19.(多选题)“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韩少功
B.李凖
C.周健明
D.古华
正确
20.(填空题)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在此填空1》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正确
21.(填空题)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在此填空1》》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正确
22.(填空题)“山药蛋派”又称“《在此填空1》派”和“火花派”。
正确
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此填空1》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正确
23.(填空题)《在此填空1》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因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批评。
正确
24.(填空题)《《在此填空1》》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正确
25.(填空题)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在此填空1》》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正确答案:
26.(填空题)王安忆的《《在此填空1》之恋》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正确答案:
27.(填空题)《在此填空1》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正确答案:
28.(填空题)《在此填空1》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