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汉语
B.英语
C.北京话
D.汉语和英语
2.________________认为,习得的前提是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只要接受的语言输入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学习者就能习得其中包含的新的语言形式。
A.习得—学习假说
B.输入假说
C.情感过滤假说
D.自然顺序假说
3.习得和学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A.对
B.错
4.在影响二语习得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种因素可以解释学习者为什么选择学习某种外语、能够持续多久这种学习行为以及能有多大的决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种学习者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A.认知风格
B.学能
C.态度
D.动机
5.监控是一种外部过程,该过程与时间是否充裕、对表达形式的关注度、对语言规则的了解程度相关。( )
A.对
B.错
(多选题)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又“监控模式”,包含五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假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
A.习得-学习假说
B.自然顺序假说
C.监控假说
D.输入假说
E.情感过滤假说
6.不同的理论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于教学因素的看法。认为___________因素重要的,自然会看中这一因素对教学的作用,教学自然就重要。如果认为内在因素重要,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教学,作用都是有限的。
A.态度
B.动机
C.学习策略
D.环境
(多选题)个性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体性格特质。经典的艾森克个性模型区分了三种个性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称为艾森克“人格三因素”。
A.精神质型
B.外向型
C.神经质型
D.察觉型
7.受宾语提前和基本句型“今天几月几号”的影响,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会产出偏误句“我的生日10月12号。”分析和解释这类偏误属于__________的研究范畴。
A.语音偏误
B.词汇偏误
C.语法偏误
D.语用偏误
8.受宾语提前和基本句型“今天几月几号”的影响,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会产出偏误句“我的生日10月12号。”分析和解释这类偏误属于__________的研究范畴。
A.语音偏误
B.词汇偏误
C.语法偏误
D.语用偏误
9.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__________是指从教学研究向习得研究发展、初步形成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相关假设。
A.转化期
B.形成期
C.发展期
D.成熟期
10.显性知识的加工是控制性加工,占用较多的注意/记忆资源。隐性知识是默认值,可以进行自动加工,较少占用认知资源。
A.对
B.错
(多选题)奥特加(Ortega, 2009)的《第二语言习得引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主要关注的是____________
A.年龄问题
B.双语(多语)学习者
C.认知心理因素
D.社会因素
E.团体因素
11.斯特鲁普颜色识别实验中,当颜色词与其书写颜色不同, 如“红”用绿色写、“黄”用蓝色写,受试者说出字体颜色的反应速度比用红、黄、蓝、绿等颜色书写对应的颜色词要慢,这说明要投入额外的意识资源(如注意、记忆等)、经过练习才能提高反应速度。
A.对
B.错
12.认为习得是受环境制约的学习行为,内在的习得机制只有在环境所提供的认识经验(语言学习、使用)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A.环境论
B.先天论
C.互动论
D.社会论
13.记忆(memory)是认知加工的核心环节,所有认知加工活动都有记忆的参与。在信息实时加工过程中,关注、感知、理解活动通过_____________ 完成。
A.瞬间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期记忆
D.短期记忆
14.个性因素与二语发展水平、二语学习意愿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经典开放型个性对学前儿童、成人的二语学习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
A.对
B.错
15.根据斯温(Swain)的研究观察,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开展的大规模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中,孩子们经过多年沉浸式学习,法语的理解能力虽有提高,但仍不能输出地道、标准的法语,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______________训练。
A.输入
B.互动
C.输出
D.纠正
16.与先天论、环境论、互动论相比,二语习得的其他理论存在缺陷。( )
A.对
B.错
17.对于儿童而言,感知与产出语音源自“生存压力” 所产生的机能,一旦掌握了一语语音,压力缓解,这种机能就会衰减,进而转向发展更加复杂抽象的陈述性知识或技能(词汇、语法学习),这是“进化”的代价。
A.对
B.错
18.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认为,__________能够预测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偏误,_________则是对前者分析结果的验证,即一语与二语的差异、一语迁移被视为语言偏误的主要成因。
A.偏误分析;对比分析
B.对比分析;偏误分析
C.偏误分析;语言迁移
D.语言迁移;偏误分析
19.1985年,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说,又称监控模式。这是一套基于语言能力____________的二语习得机制假说。
A.后天论
B.先天论
C.先验论
D.天赋论
20.构成学能的四个因素包括:音位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记忆与学习以及对语言规则的推理、归纳能力。( )
A.对
B.错
(多选题)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成长过程中只接触和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母语是英语
B.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
C.他没有外语
D.他的外语是英语
21.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学习者从第一语言获得的语言知识就是普遍语法原则。这一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全面迁移假说
B.最小树形图假设
C.特征无值说
D.初始状态假说
22.麦克劳林(1996)以“新手”和“专家”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为例:前者专注于对这些元素进行概括、提炼,从而使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后者则专注于知识的表层元素。
A.对
B.错
案例分析。(5分/题)
Wen(2006)调查了三项都会出现在初级中文课程中的汉语语法结构(从“主——谓——宾”到“主——宾——谓”语序)的习得顺序。这三项语法结构分别是:动词补语结构(如“我说中文说得很慢。”)、疑问代词非疑问句(如“我弟弟什么电影都喜欢看。”)和“把”字句(如“他们把书都整理好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结构中,述补结构最早被习得,“把”字句最后才被习得。
(1)(单选题,1分。请将答案选项写在下面空白处。)
Wen的调查结果表明,习得不同语言结构或语言形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叫做_____________。
A. 习得顺序 B.发展序列
(2)(4分)研究中心,初级、中级、高级Ι和高级Ⅱ四个水平的受试者都接受了课程中对三项结构的一般性教学指导。然而,教学指导对初级阶段的受试习得“把”字句来说几乎没什么效果。请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谈一谈习得顺序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23.案例分析。(5分/题)
试想你有一个同学想出国深造,所以非常重视英语,课余时间大部分花在了阅读英文小说上。有一天他跟你抱怨,说每天无数次查词典,读了么多英文小说,可是英语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
24.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包含的研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
A.习得过程研究
B.学习者研究
C.认知研究
D.偏误分析
(多选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研究主要涉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问题。
A.语音系统的构成
B.发音障碍和方法
C.中介语语音
D.语音发展特点和规律
25.有效的教师或教学能够提供符合可理解原则的输入,并创造有利于习得加工的低情感焦虑环境。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教学法”,即以语言交际为目标,提供充分、多样的语言输入。
A.对
B.错
26.关键期假说认为,如果大脑负责协调语言习得加工的神经系统停止发育后才开始语言习得,就会困难重重,而且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这说明___________因素是影响二语语音习得的重要因素。
A.动机
B.年龄
C.态度
D.学能